01
情定上阁寺
作者:王青歌,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文学青年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武功县作协副主席,《有邰文苑》执行主编,陕西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副主任、秘书长,武功县散文学会副会长。
“东扶风,西扶风。两个扶风夹武功,武功有个上阁寺,把天磨的格吱吱!”这一顺口溜是文友讲故事时,说到这个在家乡流传已久的民谣。听后,我那不安份的心就多想了起来。“武功有个上阁寺,把天磨的格吱吱。”那上阁寺该有多高啊,在白云飘渺之处把天都能戳得“格吱格吱”的响,那该是多么的惊奇呀!
丙申冬日,天蓝莹莹的,雪白的云朵像牛奶、像绸缎、像棉花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飘荡。明媚的阳光温柔的抚摸着裸露的肌肤,老是给人一种春天郊游的想象。我们站在上阁寺对面的土原上,看着西边半塬上已被拆除的上阁寺旧址心潮起伏,回想起当年上阁宝塔直插云霄的盛景。
那是一个白雪皑皑的深冬,大地一片沧茫,只有乌黑的塔体象蟒蛇一样随着气流的涌动,呈现出异样的灵性。要不是挂在每层角上的风铃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那庞然大物一定会吓得过往行老远就得避开而行。
这是公元65年,我应汉明帝刘庄的邀请,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物阜丰盛,上阁寺刚刚落成的永平八年,与皇帝刘庄一起来到迁移过来的武功县城外,我跟随大队人马沿着弯曲的羊肠小道在山中盘行,来到上阁寺下,下面漆水滔滔向南而去,宽阔的河面看得我头晕眼花。抬眼望去,但见寺庙殿堂林立,院落清幽,石条台阶从我们的脚下一直砌到半山腰上,把一个掩映在翠绿里的寺院透视得壮严威仪,大气非凡。上阁宝塔更是雄伟壮观,让人看不到顶端。拾阶而上,青台悠悠,鲜花纵放。已是三月过半时,还有寒气逼云天。台阶两边三步一岗,两步一哨,一个个英俊卫兵站立不动,守护明帝和我们的安全,也守护看上阁寺和武功城的安全。走完近三百个台阶,终于来到上阁寺山门,只见精雕细做的石牌坊,矗立在正门前的场地上,“宝寺烟雨”四个字刻在牌坊上面的横额上,让人看后立即想到的是武功大地风调雨顺,老百姓一定会安居乐业。这时,不知是自然现象,还是天神知道了明帝皇帝的到来,一时竟然是雾气密漫,让我都看不清牌坊和大门两边的联句,只有随古人们走进寺院,进了三座殿,叩拜神灵,那是自然的事了,再登上阁宝塔,“上阁宝塔十七层,里面坐的纳米生,层层都有人把守,个个弟子有名声。”那倒真是,一点也不含糊。我与他们对话,他们笑而不答,只是一个劲的弓揖礼让,方显佛门弟子虔诚的礼数。沿着圆形转梯,随人而上,让我气喘吁吁,上到九层,向外望去,刚刚还有的大雾早就退去,没有了踪影,下面武功城尽收眼底,高大厚实的城墙象几十个集装箱组成的方阵规规矩矩地摆在那里,城里的枭枭吹烟告诉我已到了午饭时分。东城外漆水还是那么的凶猛,时不时还打着不小的浪花。我看明帝又向上登去,也就跟其后,向上爬去。当攀到了第十七层后,真是“高路入云端,只觉心胆寒!”尽管守护的弟子给我打气鼓劲,但我的双腿早都酥软了下来。外面,真,云蒸霞雾,好不迷人。到了仙境,我似乎看到银河,似乎看到玉楼琼阁,看到七位仙女在蟠桃会上嬉戏打闹……。
我陶醉了,不知怎么下来的,只觉象是腾云驾雾被人扶了下来,很轻盈,很舒坦。
上阁寺原名”宝意寺“,坐落在武功故城稷山之巅,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嫄圣母、始祖后稷所立祠之地,又是唐时李渊位于武功的三处别宅之一。这里松柏涛涛、钟声阵震,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据县志载,明弘治年间重修建有姜嫄祠、后稷祠、天皇堂、罗汉洞,吕祖洞、唐太宗读书处等十多座古建筑,统称上阁寺,为关中名刹之一。
相传当时上阁寺的古柏高大茂密,每当走到离武功旧城还有二三十里的地方,就能看到古柏林阴,犹如双峰骆驼仰首跪地,十分壮观。苍松翠柏环抱一玲珑钟楼,长年由两位道士日夜守更,按时辰鸣钟报时,每当悠扬的钟声凌空而至,人们仿佛听到了九霄的乐曲,正如诗曰:“上阁鸣钟闻九天,疑是瑶池会群仙”。有关上阁寺的钟,当地民间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当年铸造上阁寺的钟时,寺院中道士们四处化缘、凑钱物。一日,当道士们化缘到一位农妇家门前,这位妇女非但不给,还说了许多难听的话,道士们无趣,只好退出。后来钱凑够了,铸钟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多次试验浇铸,总是不得成功,惹得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观看。这天熊熊大火将铁烧得通红,火花四溅、铁水翻腾,只见铁工们早已支好模具,只等领班一声令下,滚滚铁水就要灌下,今日能否成功,领班捏了一把汗。正在这时,只见那位刁难道士的农妇抱着自己的孩子也往前挤着观看,不想她挤得猛了,怀中的孩子没抱稳,一下了掉进了熔炉之中,好端端的娃霎时化作一股轻烟不见了踪影。那妇女见状一时气绝,众人赶忙拉开,领班一看火候已到,也顾不得许多,大喊:“开炉!”众铁工们忙作一团,滚滚铁水一时全部灌入模具之中,当稍事片刻,打开模具一看,一口完美无缺的巨钟展现在大家面前,钟铸成功了。但当道士敲钟时,总隐约听到小孩的啼哭声,每每寺里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伴随着钟声响彻九天。“闻钟声,省行端,觉善恶,知迷途。”相传每逢上阁寺的钟声响起,沉睡的后稷大地,人群、牲畜、三界、六道,便仿佛被钟声唤醒,积德行善。时至今日,当地还保留了一个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总会相邀来到这里游上阁寺登高,据说可以去病健身。人们打鼓、敲锣、扭秧歌、唱大戏以示庆祝,所以正月十六也是上阁寺每年最为热闹的时节。
据说如果有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去处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所以人称“神钟”。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等吉祥语。从此,上阁寺的铁钟便以新颖奇特、震撼人心的“妈唔”之声而音闻天下。
元朝时,夏季的一个傍晚时分,黑云压城,电闪雷鸣。武功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雷雨,碗口粗的大树连根拔起,田园毁于一旦,民房倒塌无计其数,漆水、渭河泛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一场洪灾把整个寺院的家当冲得无影无踪,那巨钟从此销声匿迹。到了明代,一天,武功县渭河岸边窦村的一个妇人在渭河边洗衣、捣衣时,听到水中传出嗡嗡之声,便觉得奇怪,回家给村里人一说,大家都来试听,认为真实无误。为了弄个明白,全村人自觉拿来农具进行挖掘,结果挖出了一口巨钟。
武功巨钟挖出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被西安府重修荐福寺(小雁塔)的官员得知,那里正有“无钟不成寺”的难处,于是下令,以枚麻钱收购,将巨钟运到了长安。从此,上阁寺巨钟便在小雁塔安下了家。之后,每日清晨,寺僧撞钟礼佛。钟声远播,辅以雁塔秀影,遂形成了明清时“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从清代到民国,人们相信只要把心愿写在黄裱纸上,然后叩击此钟,就能祈福、消灾、传播思念之情,故而此钟又被称作“神钟”。今天,巨钟虽移至西安,但钟身下方“陕西京兆府乾州武功县”等字样,依然历历在目。
多年以来,武功人民一直期待陕西省文物部门将此钟归还武功故里。文行此,我似乎又听到上阁钟声,似乎又看到上阁宝塔,似乎又回到上阁寺的从前,似乎又看到跳动在稷祠道口上镌联的“仰观稷山景,俯听漆水声”闪着金光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