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附近一家商场搞活动,请了一些选秀明星,热闹的气氛一点不比春运差。这些明星高低胖瘦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让人分不清谁是谁,但确实都好看,唱跳都是享受。
就连平时大妈们跳的广场舞很不起眼的扭秧歌动作,由他们跳都是升华了。哪怕站着不动,人群也都想往前挤拍照。甚至活动结束后走了,附近还有人意犹未尽开车去追。等晚上有人在群里还叫卖明星表演用过的小道具和没喝完的半瓶水,争着买的人也不少。
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供给。当下“饭圈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门生意,自然就会有相关产业链用团队化体系化的运营,进一步促进刺激你去花大量的时间,精,金钱去追星。
现在几乎所有行业也已经在使用这样的操作,在自媒体圈99%都是公司化运作账号,刷粉丝数,阅读量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中国裁判文书网有不少司法判决案例,让人不禁感叹刷量灰产的影响力量真是让人惊讶。他们会同时控制几十万个账号刷量,不断告诉你什么才是时尚潮流。
知道00后们喜欢追星,不只品牌,就连不少金融机构也请他们喜欢的明星代言,甚至还针对性开发出不少“追星贷”,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贷款给明星应援打榜买礼物,市场效果惊人的好。专家总结提炼出一个金融名词“兴价比”,也就说,当年轻人愿意为兴趣花钱的时候,价格变得不再重要。
明星的人气不可小觑。虽然很多人会说追星如何如何,不管说好还是不好,你也会发现他的手机屏保,家里的壁纸都是帅哥美女。所以怎么说不重要,行动说明一切。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旅游景点,像西安,成都,三亚等等这些旅游城市,你会发现明星,网红出现的报道特别多,当地每天都会举办各种表演活动。而且不少地方至今依然打着某些影视拍摄地点的噱头作为卖点,其实这些作品可能已经是二三十年的事了。但依然可以引来游客,促进当地经济消费活力。
很人觉得追星低俗,其实追星是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粉丝经济不是现在才有,古代就存在。比如全世界大多数经典书画作者都离不开粉丝的支持,本质上这是一种对兴趣的偏好。粉丝经济的兴起,其实也代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向好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简单劳动力制造业,向更好的知识技术服务业去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让普通人有了做网红的可能,可以像明星那样拥有粉丝。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好,把这个当作激励自己的动力和目标,也可以衍生出很多传帮带的佳话。但如果沉迷其中,从正面到负面,甚至超出自己的生活经济承担能力,那肯定就不正常了。
记得王刚老师一次采访中说,很多人关心“铁三角”什么时候继续合作拍戏,他们作为专业演员当然愿意拍,但前提一定是要有好的剧本。如果粉丝能写出好的本子他们肯定会拍。
所以追星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优雅的方式。好的作品背后有演员,剧本,灯光,音乐,发行,营销运营等等很多环节的努力,只是我们眼睛都盯在舞台中间的明星身上。如果能通过偶像的表现让自己更加热爱珍惜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促进自己不断成长更是佳话。只要透明度更高,参与者更多,不仅会促进娱乐发展,也会进一步提高各行业发展,这都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