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始于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诗情画意

提起元宵节,人们的内心总是涌出层层诗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元宵节总是格外青睐和眷恋。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传统民俗闹元宵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一节日。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此外,不少地方还增加了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划旱船、赛戏、舞大刀等传统民俗表演。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赏花灯

南京秦淮灯会是元宵节前的传统“上灯日”,夫子庙景区灯光璀璨,夜色迷人。中国网图片库刘建华摄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放灯的习俗不仅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还为古代未婚男女出门赏花灯物色对象提供一个机会。

猜灯谜

海南三亚临春岭森林公园里,市民游公园、赏花灯、猜灯谜,欢度元宵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了节日气氛。

放烟花

璀璨的焰火在兰州市夜空中绽放,为元宵节增添了一份浓浓的节日气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放烟火是中国民间古老的节日民俗活动。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放烟火助兴。烟火射入高空后,烟火重叠,在夜空中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成为人们观赏的美景。

扭秧歌

中国秧歌之乡山东济南市商河县民间鼓子秧歌队走街串巷、载歌载舞闹新春。中国网图片库李建辉摄

扭秧歌是正月十五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踩高跷

河北邯郸市肥乡区组织开展多种民俗表演闹元宵活动,图为踩高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月踩高跷的表演历史悠久,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舞狮

山东省邹平县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在元宵节舞狮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旱船蚌壳舞

安徽黄山民俗表演队在表演“旱船蚌壳舞”,吸引市民及游客前来观看。中国网图片库吴孙民摄

划旱船、蚌壳舞是元宵节十分受欢迎的民俗活动,头戴花冠、身着彩服的船娘站在旱船内,以脚为桨欢快划动。蚌壳舞是一少女扮演“蚌壳精”藏身于壳中一张一合,另一人则扮渔翁作观蚌、理网、撒网、捕捞等动作,趣味十足。

赛戏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弹音村上演赛戏《邯郸之战》。中国网图片库郝群英摄

赛戏是一种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古老剧种,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每年的元宵节和山神庙会期间进行演出。年赛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

滚地龙

浙江省浦江县檀溪镇寺前村锣鼓喧天,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滚地龙”闪亮登场。中国网图片库郑跃芳摄

滚地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最早流行于楚地,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民俗活动。”滚地龙”共有12条,有黄、红、绿、黑、蓝、紫等颜色。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传承人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演出。中国网图片库彭华摄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

章丘芯子

山东省章丘市千年历史古村落三德范村组织进行“芯子”展演,欢天喜地闹元宵。中国网图片库李建辉摄

章丘芯子于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三德范村自古民间艺术繁荣,“扮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表演的时候,七八岁的小演员需固定在一根长约6米的木竿上,表演时需用人抬着木竿,在锣鼓乐谱中迈花步前后左右走动,故又称“抬竿”。

舞大刀

安徽省歙县许村村民在正月十五晚上表演流传多年的传统民俗“舞大刀”。中国网图片库吴孙民摄

许村舞大刀原为纪念许村先祖唐朝忠义公许远在安史之乱期间镇守睢阳的忠烈壮举,后延伸到丰收庆贺驱邪赶怪,保一方平安。舞大刀中的日月大刀由长达两丈的大刀,八把小刀组成,正式舞起来,需要10位年轻力壮的村民,以“手眼身法步”配合默契完成,堪称为徽州传统民俗一绝。

女娲九曲阵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弹音村上演转“女娲九曲阵”,祈福来年身体健康、百事顺利。中国网图片库郝群英摄

“女娲九曲阵”是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人按传说中的九曲黄河而设计的,为了永久纪念女娲的功德。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人们纷纷转九曲,素有“转九曲,百病不欺”之说。

捏酥油花

在青海,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湟中塔尔寺就会迎来当地特有的酥油花展,图为在青海塔尔寺一名艺僧在捏酥油花。中国网图片库史廷义摄

酥油花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酥油花具有浓郁的藏族民间艺术特色,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广泛,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和历史传说。

舌尖上的元宵节

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正月十五的饭桌上,元宵代替了饺子成为饭桌上的主角。元宵这一美食由来已久,南北方存在差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虽然南北各异,但都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随着时代的变化,汤圆和元宵也经历了改良和创新,从原来用檊碎的黑芝麻做馅,发展到现在的巧克力、榴莲、玫瑰、鲜肉等馅料。外皮方面也从原来的糯米粉演变成了木薯粉、藕粉等。

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北方元宵的制作精髓是“摇”和“滚”,把小块儿馅料蘸湿水后,放到盛有糯米粉的笸箩里摇,或者直接使用机器滚动。

在吃法方面,人们也从传统的水煮探索出了新吃法,比如油炸元宵、穿衣元宵、酒醉元宵、蒸元宵、烤元宵、拔丝元宵等等。凭着圆圆的外形和甜甜的味道,元宵和汤圆被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全家人在一起赏月,一起吃团圆饭,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就像完成了一个圆满的仪式,预祝一整年的平安和顺遂,也寄托了全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