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内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呼吸科入驻厦门接诊, [复制链接]

1#

目前,慢阻肺已经成为全球健康影响较大的一个常见慢性疾病。今年世界慢阻肺日,《上海大众卫生报》专门采访了我院特需综合科主任兼呼吸科执行主任顾宇彤,作为国内慢阻肺呼吸性疾病领域的知名专家,顾主任为广大患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慢阻肺疾病。

医院呼吸科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呼吸病诊疗单位,科室开展了呼吸介入治疗、肺部肿瘤综合诊疗、肺部感染诊断和鉴别诊断、呼吸衰竭综合治疗等医疗新技术,并形成了以呼吸危重症、肺部感染、肺部肿瘤、慢性气道疾病为特色的四大重点临床方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呼吸科由著名肺病学家,中国防痨事业奠基人吴绍青教授创立,是国内第一个独立建制的肺病学教研室,多次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也是首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其作为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推动上海市呼吸科相关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开展。

全国排名第四

第四

在过去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呼吸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医院呼吸科排名全国第四。

雄厚的科研实力

作为国内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学科之一,几代复旦中山呼吸人不断追求科研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课题、卫生部基金、科技部和子课题等。从最早致力于临床肺功能仪和呼吸机研发,到荣获多项第一:国际上最早提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建立首个“云加端物联网医学睡眠实验室”、“肺结节物联网医学诊治平台”等,医院呼吸科一直在路上。

近十年来,医院呼吸科医生们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余篇,其中不乏高影响因子文章。

一脉传承

医院依托医院呼吸科的雄厚实力,初步建立三个亚专科:慢性气道疾病和呼吸危重症、肺部感染、肺部肿瘤和呼吸介入。按医院呼吸科的标医院招收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肺功能技师,因地制宜,秉承中山精神,在医教研诸方面锐意进取,夯实基础,建立口碑,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准,形成特色亚专科,为中国呼吸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为患者的康健保驾护航,造福一方百姓。

专家简介

顾宇彤主任医师

医院主任医师,肺功能室副主任,医院特需综合科主任兼呼吸科执行主任。

历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肺功能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OTO慢性病综合管理分会委员。主持或主要负责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上海市科委等课题6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已发表论文49篇,主编副主编科普著作3部,专著2部(分别是《呼吸重症监护和治疗》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参编专著10余本。先后获上海市卫生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华全国总工会先进女职工等奖励。

擅长肺部疑难疾病诊断,慢阻肺、哮喘、肺血管病、肺部感染、肺部肿瘤等常见病规范化治疗,呼吸危重症抢救,肺功能临床应用。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四下午,周三上午

慢阻肺|顾主任讲科普

据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慢阻肺是全球第三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处于第五位,除外抑郁症和交通意外的话,实际上也处于第三位。

中国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慢阻肺的患病率是9.9%,在全球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但是,慢阻肺的诊断在中国严重不足。”顾主任指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去医院检查诊断发现慢阻肺的只有社区普查发现的1/3。而这1/3的人群中经过肺功能规范诊断的只有6.5%,这个诊断率是非常低的。更容易让人忽视的是,其中有35.3%的病人是没有症状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做肺功能测定,这部分人就被认为是健康的,而一旦做肺功能检测就会发现,原来是慢阻肺患者。”

慢阻肺有很多“面孔”

顾主任介绍说,慢阻肺就是我们俗称的老慢支、肺气肿,英文缩写COPD,是一种以咳嗽、咳痰、气急症状持续存在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今年世界慢阻肺日的主题是“慢阻肺的多面性”,慢阻肺有各种表型,种类多样,症状也各不完全相同,对各类药物的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种类多样性

1、红喘型:以肺气肿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急,咳嗽、咳痰不明显。

2、紫肿型:以支气管炎为主,咳痰喘比较严重,容易发生低氧血症,但是肺气肿不严重。

3、合并哮喘型:这类患者需要吸入激素治疗。而单纯的慢阻肺则可以不吸激素。

4、合并支气管扩张型:容易反复感染,痰多。

5、合并结核、间质纤维化、心血管疾病等:症状多种多样,可能咳痰喘同时出现,也可能咳嗽、咳痰不明显,多年以后才出现气急。

顾主任提醒说,慢阻肺作为一种慢性病,会跟其他很多疾病合并。比如:最多见的是心脏疾病;肺部反复感染,容易得肺癌;合并骨骼肌障碍也比较多见,患者因为气急而不运动,加上慢性炎症会增加骨骼肌的消耗,使人觉得没有力气,所以慢阻肺患者还是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另外,合并焦虑、抑郁的也很多;还会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胃食管反流等。反复的胃食管反流可能是慢阻肺病情加重的原因。病人就诊的时候,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考虑各种合并症的可能性。合并症的治疗与非慢阻肺患者相同。

以上这几种类型还可能会有混合,出现更多不同的组合。

症状多样性

得了慢阻肺主要有哪些症状呢?

气急:慢阻肺特征性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但是非常隐匿,早期要登山、上四楼五楼才会有症状。然后就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平地快走米都走不到,静息状态上个厕所就喘不过气来。

慢阻肺的呼吸困难跟哮喘不一样。哮喘患者发作时呼吸困难严重,间歇期就跟正常人一样。而慢阻肺的呼吸困难是持续性的。

心脏疾病也会引起气急,所以,出现气急时要注意鉴别。到底是慢阻肺引起的,还是合并了其他心脏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也会加重气急的症状。

咳嗽、咳痰:慢阻肺的症状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伴有咳嗽、咳痰,但并非所有的慢阻肺都有咳嗽、咳痰的症状。不过,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慢阻肺,预后更差,死亡风险更高。

另外,有些慢阻肺还会伴随喘息、胸闷、食欲减退、抑郁等症状。

急性发作多样性

慢阻肺急性发作时的表现也是非常多样的。顾主任说,有些患者急性发作是以感染为主的,一发作就出现*脓痰、发烧、咽喉疼痛;有些是以过敏为主的,痰白色,咳嗽比较厉害,可能伴有喘息,有时候是冷空气、雾霾诱发。有些患者上述表现可合并存在。

那么,怎样及早发现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呢?

顾主任指出,如果跟平时相比,气急加重了、痰量增多了、痰的性质由白色黏液性变成*色脓性,就提示急性加重的可能,医院去就诊,由医生来进一步判断到底有没有急性加重。

药物反应多样性

顾主任指出,慢阻肺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也是多样的。

治疗慢阻肺常用的药物有:

β2受体激动剂,比如: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福莫特罗、沙美特罗都是这一类的;

另外一类是抗胆碱能药,比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爱全乐)、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思力华)、噻托溴铵粉雾剂(天晴速乐)等;

还有茶碱类、吸入糖皮质激素等。

这些药物虽然有“1+1”大于2的协同作用,但是对每个病人来说,反应不一样。有些病人可能对β2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比较好;有些病人可能对抗胆碱能药反应好,而严重的时候需要两者联用;还有些病人需要吸入激素。

所以,同样是慢阻肺患者,由于其具有多面性,医院去找专科医生检查诊断,发现主要问题,判断哪些是可逆的,可以用药治疗的。这种治疗是综合评估的个体化治疗,而不是单一的用几种药物就可以了。

“拨云见日”识得真面目

慢阻肺如此复杂多变,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是否为慢阻肺呢?

症状识别三大特征

顾主任介绍说,从症状来识别,慢阻肺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特点:

1、慢性:一旦确诊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持续存在,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

2、阻塞性:这个阻塞不是气道腔内有东西堵住,而是气流受限,气道狭窄,呼气不畅。阻塞的程度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来测量。

3、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有咳嗽、咳痰这些症状;肺气肿,CT检查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哮喘反复发作后导致不可逆的气流阻塞也会变成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一招断案”

从检查方法来说,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顾主任介绍说,有危险因素(如吸烟)接触,特别是有宿主因素的,比如有遗传倾向的,这类患者出现活动后的气急,就要做肺功能测试来明确诊断。

如果吸入解痉剂后检测FEV1/FVC<70%,就认为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一般建议查两次肺功能,因为有些哮喘病人第一次发作的时候来做肺功能,也是阻塞的,但是经过治疗后肺功能完全好了,这类患者就不是慢阻肺。所以,要检查两次肺功能,结果都是气道阻塞的,说明气道受限持续存在,那就可以诊断为慢阻肺了。

五个问题自我检测

病人第一次出现咳嗽、呼吸不畅,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应该就诊。

顾主任推荐,患者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如果有三个以上回答“是”的,就应该进行肺功能检查。

1、是否经常咳嗽

2、是否有痰

3、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气短

4、年龄是否超过40岁

5、现在或者曾经是否吸烟

四种“老肺病”的亲密关系

关于慢支、肺气肿、哮喘、慢阻肺这几个疾病,很多人经常分不清,容易混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顾主任说:“这几类疾病相互之间是有重叠的,而且肺功能检查都可能出现功能减退、通气受限的问题。”

1、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每年三个月,持续两年以上。

2、肺气肿:CT检查可以发现肺气肿的特征性表现。

3、哮喘:一开始就表现为喘,早期是可逆的,间歇期是完全正常的,没有喘的症状。但慢慢发展下去,变成不可逆的,就会表现为持续的活动后气急。

4、慢阻肺:常年气急,持续气流受限。与哮喘有重叠,即一部分慢阻肺合并哮喘。

这些人群需定期检查肺功能

慢阻肺在中国还有一个特点:11医院的0多份问卷调查显示,慢阻肺四个级别中,高风险的C组、D组达到了2/3,也就是说,在中国慢阻肺患者的就诊都相对比较晚。西方国家的数据就稍低一点。

“很多慢阻肺患者就诊非常晚,曾经有位患者因为肺部肿块就诊,但是检查后发现肺功能已经丧失2/3。”顾主任遗憾地说,“虽然肺癌发现比较早,是可以手术切除的,但这位患者由于肺功能丧失而失去了手术的机会。所以,慢阻肺还是要早诊早治,预后会更好。”

慢阻肺为什么不能早期发现呢?

顾主任解释说,主要是因为我们正常人的肺功能代偿能力很强,做极量运动时所需的肺功能是正常的60%,还有40%是备用的,因为这个时候心脏已经吃不消了。这40%备用的肺功能损伤的时候,我们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非常隐匿。

慢阻肺初期并没有症状,患者因为气急、咳嗽就医的时候,通常在急性加重以后,或者是做比较强体力劳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做肺功能基本损失一半以上了,再进行防治,肯定没有早期防治效果好。

人在25岁时肺发育到最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功能逐渐下降。肺功能下降和症状出现的关系是:肺功能低于80%是正常的,60%~80%之间一点症状都没有;60%以下,在急性发作和大量运动后出现症状;一旦只剩下1/3,稍微活动就会气急。

顾主任建议:

1、对于高危人群,特别是有咳嗽、咳痰症状的,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就可以早期发现慢阻肺。肺功能检测是没有创伤的,简单、快速,可以诊断慢阻肺,也可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2、慢阻肺患者建议每年随访一次肺功能,就像高血压患者要量血压一样。正常老年人肺功能也是减退的,每年平均下降30毫升,但是慢阻肺患者会加倍下降,每年下降60毫升左右。所以,每年要观察下降的速度。另外,还可以观察用药的效果,评价预后。吸入药物之后,复查肺功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药物的疗效好不好。

所以,肺功能检查对于慢阻肺患者既可以诊断又可以观察疗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检查。

(慢阻肺科普文章转载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稿

欢迎给我们投稿,

医院宣传邮箱:

xuanchuan

zsxmhospita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