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系列报道周口路社区20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线诊室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前言:年,青岛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在社区”活动,突出扎根性、生活化、传承性,以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为核心,以社区管理机构为支撑,以展演比赛等特色活动为载体,以理论研究为推动,以“非遗特色社区”建设为抓手,形成非遗管理部门、社区管理机构、非遗保护单位、社区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合力推进工作态势,非遗社群基础逐步壮大,非遗传承保护方法路径逐渐拓宽,一大批“非遗特色社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阵地,涌现出一批优质非遗特色示范案例,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本网推出了“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系列报道,围绕市南区珠海路街道澳门路社区等10个青岛市非遗特色示范社区进行经验宣传、成果展示,借助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的示范效应,推动“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

为了进一步培育传统文化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真正将非遗传承与保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青岛市积极开展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市北区创新思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发挥非遗工作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组织活动、多措并举,打造了诸多“非遗在社区”的优秀案例。

“扇影衣香人如醉,笙歌围住一团春。”拥有多年历史的闫家山地秧歌就是市北区特色非遗的典型代表,年入选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作为市北区特色非遗社区之一,依托闫家山地秧歌这一特色项目,深挖非遗文化,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按照精巧创意、凸显文化亮点、精品创作、提升文化品位,精心组织打造非遗文化品牌,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走入基层群众,在新时期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组建地秧歌艺术团

激发百年非遗新活力

据了解,闫家山地秧歌起源于清中后期,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秧歌分为花伞、婆婆、棒槌、铜钱棍、花鼓、扇女等6种角色,主要表达田间地头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年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深化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周口路社区把闫家山地秧歌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来抓。同年,在青岛市相关部门和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周口路社区居委会通过长期走访研讨和大量演练,“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正式组建成立,使这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奇葩枯木逢春,焕发生机。

“新一代闫家山地秧歌在传承原貌的基础上,还糅合了民间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动作套路,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秧歌这项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青岛市闫家山周口路社区党委书记、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的负责人闫恒巨介绍说。

如今,闫家山地秧歌经过重新恢复、挖掘、整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不仅舞出了风采,还舞出了业绩。年走出了国门赴韩参加大邱市文化交流,用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地秧歌表演俘获了国外观众的“芳心”。

非遗风俗传礼乐,俚声俚曲化乡风。依托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近年来,周口路社区的非遗传承力度进一步增强,随着“非遗在社区”活动的推进,群众性的非遗传承活动正在展开,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开始走进艺术团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切身感受百年非遗的魅力。沉浸式展演活动在满足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让群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火热秧歌扭进校园

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闫家山地秧歌是几百年的文化积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提升,成为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为打通非遗传承最后一公里,发挥青少年在非遗传承当中的重要作用,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与市北辖区的学校结对,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多次与辖区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受到院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据社区文化负责人李静介绍,周口路社区郑州路小学的孩子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跟随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学习棒槌、铜钱棍、扇舞、扭秧歌等地秧歌角色技巧,感受传统非遗地秧歌的艺术魅力。

“我教四年级男孩子打棒槌,他们都练过武术,动作能做到大开大阖,充满阳刚之气,转起来、跳起来都要比我们表演得好”,谈及在学校的教学经历,艺术团成员之一的闫玉敏对孩子们的表现赞不绝口。“我们年龄大了,期待把地秧歌传承下去,希望有接班人”。

非遗传承,代代守护。如今,在一些重要的演出中,郑州路小学的孩子们也会与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队员们一起登台,两代人共同演绎这个历史悠久的舞蹈。闫家山地秧歌扭进校园,在丰富孩子们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对这一非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着深远影响。

公益展演全面开花

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深入开展“非遗进社区”工作,通过非遗文化文艺宣讲、文艺汇演、文艺助农等活动,在社会救助、文化宣传等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不断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公鞥,让群众对闫家山地秧歌的独有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

自年“非遗在社区”活动开展以来,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共举办数十场公益演出活动,深入文艺助农第一线,走进胶州大白菜基地开展文化助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新农村振兴做出了贡献。此外,周口路社区踊跃参加“情暖市北、阳光助残”公益演出,每年还带着艺术团到敬老院、学校给老人孩子送去欢乐,把祖辈相传的非文化遗产闫家山地秧歌奉献给更多基层群众。

“非遗文化重在保护和传承,要继续增强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完善闫家山地秧歌项目数据库,通过边调研边收集的方式,将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展演展示作品录制成影像资料,并分类建立数据库;要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增强社会效益和文化传播效益。”社区文化负责人李静介绍说。

未来,闫家山地秧歌将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走向国际舞台,成为百年市北新文明、新形象的代表。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筹领导下,市北区也将继续聚焦文化传承与保护,雕琢精品好品,创新传承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促进青岛市非遗保护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市民,用传统文化精粹,赋彩新时代画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