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01/t6vj9cj.html70后,对于童年春节的味道是怎么样的?还记得吗?
身为一名70后,对于童年春节的味道永远不会忘记,虽然有一二十年都找不到那种年味,但直到今天,对于童年的味道仍然记忆犹新。想念是必然的。想念春节,几乎是每年的事。
记起那时,腊月二十三小年,年味便渐渐显露出来。家人开始忙着过年。老母亲会把家里所有没洗的衣服翻个身,洗得干干净净。父亲便渐渐开始收拾院子和家里的卫生。那时家里养猪,每年春节几乎都要杀一头年猪,准备年肉过节。自已一家吃不多,就会分给没养过猪的左邻右舍一些。当时的邻里关系也很不错,人们的思想相对比较纯朴,邻居之间会互相送东西给别人,别人没有的东西给别人,这是真正的礼尚往来。
腊月二十六,家门外收拾得干净,便开始赶大集买年货,每年过一小年,镇上几乎天天都有年集,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那时,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差不多,并不很富裕,但当时确实讲究有钱没钱得好好过日子。通常人们购买的年货通常有:小孩的新衣服、新鞋子(大人通常不在新衣上加百叶)、水果、干果、糖果、点心(大部分在初一以后才买到)、百叶(在农村很讲究把百叶插在门框里的植物)、春联、红花、年画、鞭炮、年夜饭的配料等等。尽管那时的人很穷,但每一次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大家都是笑容满面,兴高采烈。
腊月二十八以后,年味就更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放门脚石(小煤块上贴红条子十字,放在门角和窗台上的一角,是北方一些地方特有的一种习俗),打旺火盆,做年糕,吃各式各样的肉等,忙得不亦乐乎。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三十多岁的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还有迎喜神(由村里锣鼓队中的几个锣鼓队组成,挨家挨户敲锣打鼓,迎接春天,讨五毛、一块等零钱)。大约到了除夕夜的0点钟,家家户户便开始放鞭炮,几乎在同一时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响彻云霄。当时,大多数家庭都会买些小鞭炮和鞭炮,烟火太贵了,而且没有多少人会放。看着满天飞的鞭炮,这也是家家户户的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了。能深刻体会“爆竹声声辞旧岁”,不只是一个字眼,而是带给人的真情实感。鞭炮声大大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使年味更浓了。
初一天凌晨,家家户户都会抢先起床(也有很多人熬夜不眠,一边玩扑克,一边麻将等),点旺火盆放旺火,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在吃过早饭饺子之后,全家人就开始为中午的春节大餐忙碌起来,因为北方不少地区过年最重要的一餐就是大年初一中午的那顿,所有为过年准备的美食都会在这顿饭上摆好。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互相拜年,给压岁钱。
那时候的年味当然不只是吃饭,大年初一早晨,村里的锣鼓队和文艺队会在街头巷尾闹红。打鼓,大头娃娃,跑旱船,二鬼摔跤,踩高跷,扭秧歌。想起六年级那年的春节,自己还顶了一个大头娃娃,老爸在村里锣鼓声中,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拜年。每个家庭都是欢笑拍手,乡亲们看着喜庆的拜年红火,体味着浓浓的年味,个个笑逐颜开。整个早上,他下楼去兜兜糖,又赚了30块钱,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桶金。
大一之后,便陆续开始走亲访友,有长辈的家庭会准备丰盛的迎客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十,很少闲坐,不是串亲戚,就是招待来年的亲戚。当时亲戚关系真的很好,见面后都能感觉到特别亲密。这一年的味道,也同样可以从串亲和这类亲戚中感受到。
众所周知,年过正月十五才算晚。那时的确是这样,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县里每天都有闹红火的文艺演出,各乡的锣鼓红火的队伍都会聚集到县里,每个乡都有一辆彩车。演出中似乎也要争分夺秒,谁输谁赢,一切文艺演出队伍都特别给力,演出的内容最全面。
本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剧目有徐沟背棍、铁棍、撬棍(这一剧目已失传多年,如今已鲜见)、舞龙、舞狮、山西威风锣鼓等。此外,清徐特色节目的背棍铁棍早在年就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天县城到处是人山人海,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包括很多城里人,因为很多节目城根本看不到。
不仅在白天,在正月十五和十六的晚上,还会有两个大型的焰火晚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烟火晚会,从晚上八点一一直开到十、二点钟。不仅仅是焰火本身的美,焰火架的布局设计也独具匠心,为焰火晚会增添美感。因此,晚上看烟火晚会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为春节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与乐趣。
在某种程度上,身为70后的我也是赶上了好日子,那时候能从很多方面体会到年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时时都伴随着浓浓的年味,过了正月十七,年味就渐渐淡去了。因此,虽然当时的人们在经济上和物质上都并不富裕,但春节期间浓浓的年味却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与之相反的是,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春节期间年味却越来越淡。随着某些传统文化和习俗被逐渐禁止、抛弃,如今人们再也感觉不到当初那种浓浓的年味了!留下的只有90年代前的那些年味记忆!
你们对当年的人们印象是怎样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