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祖山庙会考 [复制链接]

1#

人祖山“庙会”考

冯彦山

庙会,亦称庙市。它是于寺庙或寺庙附近举行的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亦乃中国民间的宗教及岁时风俗之一。其特点为祭神+娱乐+贸易,而以祭神为核心。

人祖山是中国唯一以“人祖”命名的大山,其原因当然与人祖女娲伏羲密切相关。人祖山区域广为流传的女娲、伏羲兄妹向天问婚、结为夫妻繁衍人类的故事和柿子滩、水獭坪、造化坪发现的2.5——1万年前(人祖时代)的中石器遗物,以及人祖庙娲皇宫出土的明代人题记的“先人流下”的“皇帝遗骨”,雄辩地证明,人祖山就是女娲伏羲的早期生活之地。

作者在人祖山

由此以观,人祖山的女娲伏羲是集神格与人格于一身的中华民族始祖,在人们心目中,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明代《朱子家训》(又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因此,人祖山地区存在祭祖活动(庙会)实为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人祖山庙会渐次式微以致消亡,仅以“记忆”之态,残留于一些老人的口头或文字之中。而且,他们的记述与历史记载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故此,有必要对人祖山庙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一次梳理。

人祖庙航拍图

一、人祖山庙会及祭祀人祖的日期

关于人祖山庙会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此胪列如下:

李更廷先生《七月十八上人祖庙》一文中说:七月十八这天,各社(注:东社蔡家川、西社文城、南社东城、北社青村)抬着供奉女娲的花轿(注:驾楼)上人祖山集合。当天晚上东西南北四社在歇马店唱大戏,一直唱到天亮。随后都抬着花轿上人祖庙,行敬“爷”(yá)之礼,上供焚香,烧表祈福。接着表演“滚磨”“穿针”及锣鼓等古老节目。之后,各社在山上吃饭,神人共乐,同享供品美酒。下午,各社开始返程。

燕生纲先生在《人祖山庙会》一文中写道:相传唐高祖李渊登极后,曾来此地(人祖庙)祭祀,从那时起就确定了七月十八人祖山庙会。庙会有两层意思:一是上庙一天,祭祀人类祖先女娲。二是庙会(注:集市),为期三天,就是物资交流。

许小根先生在《兄妹成婚人祖山,人根之祖出吉州》一文中有一段话: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兄妹传宗接代的功劳,就在这个山上修了庙,塑了他们的神像,男的称“伏羲爷(yá)”,女的叫“女娲娘娘”,统称“人祖爷(yá)”,把这座山也称为人祖山。在每年七月十八这一天,全州各村都要敲锣打鼓,上山来朝拜人祖,热闹非凡。

明代龙飞嘉靖四十五年吉州庠生仁山德卿(?)冯润X所撰《重修包山伏羲皇帝庙像碑记》云:“会期于每岁七月十九,青村冯,文城曹,王家要王,三(姓)立(主?)赛……惟争乎后先”。

人祖庙清理时获得的以碑雕造的柱础上有残存的文字:“是以,每岁孟秋七月十九”。

综上所述:

李更廷先生曰:人祖山庙会日期为七月十八、十九两天;十九日祭祀人祖。

燕生纲先生云:人祖山庙会为期三天,从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其中一天祭祀人祖,未说明是哪一天。但从描述推断亦应在七月十九日。

许小根先生说:“朝拜人祖”是七月十八日,含糊笼统。从其年龄上看,未若李、燕两位亲与其事记述准确。仅可作为七月十八日庙会开始的一个佐证。

明代石碑及不知年代的柱础载:每岁七月十九,人祖庙有“赛事”(赛,古义为祭祀酬恩之意),则是明确了七月十九日祭祀人祖的事实。

至此,笔者以为可以下个结论:人祖山庙会为每年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期间的七月十九日为祭祀人祖“正日”。明乎此,即可确定日后祭祀人祖大典的准确日期。

那么,为什么要在七月十九日祭祀人祖女娲呢?经查,一般祭祀人祖的日子或为其生日;或为纯粹的纪念日。关于女娲的生日,各地说法不一,正月二十(女皇节、女娲节、补天补地节)、三月十五(河北涉县娲皇庙)、三月十八(山西万荣后土祠、又传为伏羲生日);至于纪念日,则有民间的三月三(上巳节),追念女娲伏羲造人之功。而七月十九日祭祀人祖显然不能归于以上两种情形。

是否还有其他缘由?考于文献,七月十九日为唐代佛教浄土宗三世祖承远大师圆寂日。从人祖庙现存碑刻及实际上看,人祖庙确曾驻锡僧众,七月十九祭祀承远和尚亦于理可通,但却与现实相悖,理当予以排除,另觅答案。天不负我,终于在曾任山西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的杨晓国先生之大作《遥拜高高人祖山》中看到了一句话:“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八日就被定为两位人祖的结亲之日,这也是人祖山一带最隆重的庙会之日”。根据笔者七月十九日为人祖山庙会之“正日”的观点,将此句中的“八”改为“九”,那么七月十九日祭人祖的原因,便迎刃而解。而这与我和耿世文先生的推测也完全契合!幸甚至哉!

二、对人祖山庙会的认识

人祖山庙会与所有庙会一样,包含三个元素:祭祀活动、文化活动和贸易(集市)活动。于中可见,庙会与集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有以下几点:

庙会中包括集市;集市乃庙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庙会中必定有祭祀活动;集市一般没有祭祀活动。

庙会在一年中有固定的日期,次数较少;集市除有固定日期(如吉县逢三、八日,乡宁逢一、六日)外,亦可随时举办(固定的市场)。

庙会中有精心安排的文娱活动,且无利益追求;集市中未必安排文娱活动,但不排斥赢利性的文娱活动,如杂技、皮影、说书等。

庙会的地点一定在寺庙及附近;集市一般在乡村、城镇均可举办。

据此可知,庙会可以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集市;而集市一般不可称为庙会。了解这一点,对认识人祖山庙会的性质大有所助。

(一)祭祀人祖是人祖山庙会的主旨。

既是庙会,便先从“庙”字说起。

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对“庙”的说解为:“庙(廟),尊先祖貌也”。意思是说,为了尊崇自己的先祖,在房屋中给其绘像图形,谓之庙。就是说,庙最早的意思就是供奉祖先之处。古代对祖庙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规定:“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太庙”是帝王(天子)的祖庙;凡有官爵者,亦可依制建“家庙”。汉代以后,庙先与原始的土地神社交混成“土地庙”,渐次庙与鬼神、贤达、圣人发生了关系,因此有了城隍庙、雷神庙、盘古庙、天神庙、孔庙(文庙)、关帝庙(武庙)等名称。至于平头百姓,不敢为祖宗建庙,但可以建个宗族祠堂(实际上也是家庙),最不济,总可以在家中供奉个“神主牌”,表示对祖先的崇敬。

人祖山供奉人类始祖女娲、伏羲,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地道的祖庙;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又将女娲伏羲神化,甚至成为道教神祇中的两位尊神——创世神和青帝,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地道的神庙。人祖庙的人神兼具特性,自然来源于人祖的人神两格特质。祭祀人祖也就成了追念先祖、不忘祖恩和祈求神灵保佑、远祸得福两个目的有机结合。这两个目的,可以说是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故而表现出顽强的长久性和广泛性。

人祖庙“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从现有遗迹分析,经历了由墓(挖地埋葬,不封不树)——坟(墓上加土封,可植树立碑)——享堂(坟上加盖亭阁)——庙(骨殖奉安于内)的演化过程。庙内外清理所获的文物,证明至迟在春秋时代此处即有祭祀活动;从“皇帝遗骨”年代判断,此处在年前便有祭祀活动;而距今——年的牛羊祭骨,则说明后来的祭祀活动时间跨度之大、典仪之隆。知名专家以此而断言“人祖庙是现存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遗址”,可谓击中肯綮,对人祖庙而言,亦可谓实至名归。

人祖既然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那么,在祭祀之日踊跃参加自不待言。从野老村夫的口里,从乡耆士人的文中,可以窥见人祖祭祀的盛况。明嘉靖碑文残存文字“每月七月十九,青村冯、文城曹、王家要王三(姓)立(主)赛”“惟争乎后先”,可知祭祀(赛)由当地有影响的高门大户主持,百姓争先恐后乐与盛典;李更廷、燕生纲以及笔者亲访过的青村冯偲等老人或口述,或为文,对祭祀人祖所作的生动具体描述,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地民众倾巢而出、驴驮马载祭品、云集人祖山、戏台庙(伏羲庙)、人祖庙的盛大场面;当然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吉县境内外的香客、商人和观看热闹的各色人等。广大民众对人祖神灵的敬畏之情,于此可见。同时可证,人祖山庙会兴起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祭祀人祖。

(二)文娱活动是祭祀人祖的附属物。

祭人祖也是祭神灵。在中国民间,祭祀常伴有文娱活动。李更廷、燕生纲先生在文章中都有涉及。李先生说,当天晚上(七月十八日)东西南北四社在歇马店唱大戏。各社敲锣打鼓,身着戏装,粉妆上场,施展绝活,相互比拼,直到天亮。燕生纲先生说,(七月十九日)上庙一天,各社敲锣打鼓,身着戏装,粉妆上场,烧香磕头,拜神求福,还有唱大戏、扭秧歌、瞎子说书、木偶皮影、耍猴等文艺活动。这就告诉我们,文艺活动是附着于祭祀活动的伴生品,无祭祀则无文娱之事。

若细加考析,祭祀时的文娱活动有着两个互联互别的层次:

一是娱神。为了表达对祖先或神灵的敬畏,为了在其庇佑之下获取福报,就必须展示诚意,甚至讨其欢心,于是,便借用了欢乐喜庆的文艺表演。旧时,凡有相当规模的庙院,与正殿相对建有戏台就是出自这个目的。人祖庙受占地面积约束,无法在娲皇宫、伏羲殿对面修建戏台,只好在庙下地势稍微平旷的伏羲庙另建戏台(民国白汉棻所撰碑记中称为“乐楼”),故伏羲庙俗称戏台庙。此处也就成了每年一度娱神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是娱人。往昔中国是一个典型农业国家,作为人口主力的农民,辛苦劳作、衣食堪忧,只有在传统节庆之时或祭祖祭神之际,才能以文艺的形式展示自我、放飞心灵、释放压力。所以,他们的文艺活动,要么纯粹是自娱自乐,如正月闹红火;要么是拜神灵祖先之所赐,借机人神同喜。人祖祭祀时,四方百姓倾尽心力、踊跃参与文艺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娱神、娱人固是两个不同的层级,各有不同目的,但娱神中有娱人,娱人中有娱神,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而文娱活动清晰地依附于人祖祭祀,此乃不争之事实。

(三)集市贸易是祭祀人祖的衍生品。

集市历史悠久,其初当是古人家有余物择地相互交换(实物交换)的活动,至周代更加发展。《周易》有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此时已经进入以货币购物(货币交易)阶段,但并不否认还有物物相易的存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后世的集市。

从《周易》记载,可以总结出集市贸易发生的几个条件:人有需求(各得其所),货物丰富(聚天下之货),人流巨大(致天下之民),时地固定(日中为市)。这在燕生纲先生《人祖山庙会》中都有相应的印记:

当时的吉州文化落后,生产技术低下,生活贫苦。穿家织土布,用草、泥染色;生产的粮油土特产无处销售,粮食霉烂很多;也不会繁殖骡马。平川人会用平机织布,会用染料染出各种花布,需要的是粮食、土特产和牛羊。

这说明,吉县本地与外地百姓各有所求,交易物品种类繁多。

参加人祖山庙会的路线主要有四条:东有蔡家川一线,30里长的蔡家川设有前店、中店、后店三个旅社。这条路线行人很多,来自临汾、襄汾、蒲县方面的人都要在这里住宿。西有小船窝、冯家集一线,接待陕西方面的来客。南有庖山一线,接待乡宁、河津、新绛、稷山方面的来客。他们来时,提前备好牲畜饲料、干粮,起早搭黑来到人祖山;赶会的人回不去,就住在上下造化坪和桑卜坪、歇马店等地。

这说明,参与交易的人员众多,交易的时间(七月十八之二十)、地点(人祖山)明确。

但是,这种贸易活动,终究不同于单纯的、一般的集市。试想,如果没有人祖祭祀,或者它规格不高、规模不大、影响不足,会有这个特殊的集市吗?故此,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祖祭祀,便不会有人祖庙集市;人祖庙集市是人祖祭祀的衍生产品。

三、关于人祖祭祀活动的设想

中国人的宗族意识一向至为强烈,由此而生的祭祖仪式自古迄今从未断绝,私祭活跃,公祭渐起,祭黄帝、炎帝、尧帝、舜帝、禹帝、率尔踵武,几乎成为海内外华人心中的神圣大事。就连山西洪洞其祭祀对象不过距今余年的寻根祭祖,却也能拨动华人的心弦,产生巨大的心理共鸣。当然类似的祭祀人祖盛典也时有所闻,如甘肃天水的公祭伏羲、河北涉县的公祭女娲等等。

如前所述,山西吉县的人祖山、人祖庙,作为走下神坛成为真正的中华民族祖先的娲羲之所在,其处的人祖祭祀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在中断70余年之后,重启这一盛典是人祖山景区的愿望,也是10万吉县人民的心意,更应成为全体华人的祈盼。它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凝聚华人心力、构建和谐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达到如此高度的共识,尚须作出不断的努力!

对于人祖山的人祖祭祀大典,笔者有如下建言:

其一,确定人祖祭祀大典的举办日期为农历七月十七,不再以“七月十八、十九”“七月十八日庙会”“庙会为期三天”等说法模糊表达。而且明确其内涵是纪念人祖成婚。

其二,选择时机于人祖山景区的山斧头人祖山祭祀广场举办公祭仪式,参考其他公祭活动,邀请国家领导人,省、市、县领导,港澳台知名爱国人士,海外华人代表,与国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

其三,恢复人祖山传统祭祀庙会,仍于七月十八至七月二十举行。在保留祭祖活动、文艺活动、贸易活动三元素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参加人员不局限于古之“四社”,全县各乡镇均应组团助兴,而且在周围县市,甚至兄弟省份广为宣传,使“远人来朝”,以收获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重光中华文明第一山,构建全球华人祭祖朝圣地”目标之达成,大助一臂!

.6.21完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