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宇
过哈尔滨往北60公里,国道沿线上,有座多年历史的塞北老镇——兰西县小榆树(榆林镇)。
乾隆年间(公元年),南方连年发生蝗灾、旱灾和涝灾,民不聊生,那里的百姓拖家带口纷纷闯关东。
这日,太阳偏西时分,一伙沿途乞讨的流浪人过了江,径直向北奔来。苍苍茫茫北大荒,根本见不到哪里有村屯人家,有人问道:“今晚到哪儿扎营?”领头的抬手随意指着远处隐隐约约一棵树说:“就那棵小榆树附近吧。”
自此,这里便有了山东、山西来跑马占荒的逃亡者,最初只有李家、景家、吴家、陈家和常家,多是八旗人。四五十年后,才有一些从军队退下来的南方当兵的,再加上部分移民,开始立起了屯子。先有小榆树,后有双庙子(兰西县);有小榆树时,哈尔滨还是个晒网场。
老远就能看见这棵孤独而怪异的小榆树,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它就是那么粗壮高大,足有6米多高,旁枝侧蔓伸出有10米长,犹如一条条飞龙腾空。夏秋季节,茂密的树冠就像巨伞,遮风避雨,成为鸟雀聚集、栖息的好去处。明媚的春天,三三两两的喜鹊从远方飞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一伸手就可搬到枝杈,小孩子常搭在上面嘻闹着打秋千。大户李家将树的周围垒起一米多高20平方米土墙,保护起来。后来,这棵树长得3个男人搂抱都合不过来。
同治初期(年),随着移民北上的大趋势,先期来做生意的日子渐渐好过了,便联系老家亲戚朋友都过来,于是小榆树晋商之风兴盛起来。多米长的街面上,商铺很快就发展到五六十家。商者吆喝声、行人吵闹声、交易讨价声、孩童嘻戏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派红火繁盛的喜人景象。自东向西,有齐克勤的天德合杂货铺、赵宝贵的兴发米店、候奎武的复元成油房,以及葛家肉床子、朱万山皮匠铺、候家铁匠炉、信小二肉铺。还有张志清开的磨房、赵景洋的成衣铺、周庆恩糖房、王家和那家的扎采铺等。这当中还有阴阳先生——黄四先生和杜十五爷。众商林立,五彩纷呈,商客云集,一步一幌。土豆、大葱、高粱米、小米、大豆、米醋、乌拉草等,成为颇受青睐的知名特产。
山西人都会做买卖,通晓买卖经,有挑挑卖杂粮的,也有推车售日杂的,还有专卖糖果的、摆小摊的,也有跑山里收皮子的。而当地大户只会种地,看到这些外地人经商很挣钱,便肯出钱做东也支起店铺,请他们当掌柜的。合股经营,年末算账分红,都有不小的收入。这些外地人多是单身汉,特能吃苦,3年才回家一趟。没过几年,他们把家都迁过来,也有的在此娶妻生子,都扎下了根,经商的山西人已有60多户。有个叫彦居义的爽快男人,俗名彦小鬼,特机灵会做生意。给天德合当伙计十几年,常在掌柜的身边端茶倒水,后期他竟然开起了铁匠炉,出人意料地发了大财。60多户山西人构成了商业强势阵容,都有了比较不错的丰厚家产。
早年小榆树商家大户,少说也得有几十个。东南大房身屯有个大户老徐家,多垧地。烧酒远近闻名,用高粱加粬子酿造的仙酒这是前烧锅。还有个连家后烧锅,山西人,酒格外好喝;张志清同炬东粮店,是小榆树最早的米面买卖。张志清擅长经营,经常跑外。妻子国高毕业,聪明伶俐,善理财经,生意越做越大,伙计就有十来个,曾被绑了一把票,后来用钱抽了回来了,有惊无险。他的儿子接手之后,财运大发,讲究仁慈义气,救济了不少贫苦百姓,颇受大家的敬重;还有天德合王小三,18岁就开始做买卖,开的药铺、杂货铺、油房名气也很大,家产几十万元,相当土改后的集体供销社。琳琅满目,品种较全,人来车往,财源茂盛,红透了小榆树半条街。
福春厚木匠铺,掌柜的姓李。个头不高,身板结实,穿戴很随便,头脑特别灵活,拨弄算盘那是相当麻利,小账来得快。他一副慈善面目,见人有说有笑,好交好为,有能力也很有实力。他手下有好几伙商队,个个叫得响。最出名的木匠叫张志金,打柜箱、棺材,也建房舍。50年代,大徒弟曾被选去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在当地传为佳话。李掌柜还有个地道的造厨班子,谁家有红白喜事,招之即来,极为方便,还出租桌椅碗筷、锅碗瓢盆。他办的秧歌队那是个真火,打闪头的两个,一个彪悍英俊,名叫刘洪玉。另一个身材娇小,男扮女妆,名叫崔井匠。队员都是木匠铺伙计,花枝招展,各角齐全。过年前后,敲锣打鼓一出来,就被大人孩子们团团围上,在街上扭,还到十里八村去拜年,喜庆的心情感染着每个人,也传递着小榆树人对新生活的热切追求。
平日里,小榆树集市上就人流不断。赶上春节、春耕、谷雨等集日和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庙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不断,买卖异常火爆,一派兴旺发达景象。一般都挂两三个幌,买卖大的挂出4个红布幌。晚上在庙头广场唱野台子戏,也有唱蹦子的,还有常伟国唱的皮影戏。一场挨一场,男女老少,磨肩擦踵,儿童欢呼跳跃,一片欢乐吉祥。
老人常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小年就杀猪。”过年是集市上最热闹最繁荣的日子,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一进小年,有钱人家就早早打回年纸,里面有过年用的米面、酒肉、日杂、鞭炮,还有女人和孩子喜爱的小花布、大糖块等,东家往往把给伙计分发的一车年纸带回来。宰鸡杀猪,磨面打米;煎炒烹炸,招财进宝,快乐的场景一浪高过一浪。大人忙里忙外备年货,孩子们数着日子盼年等年。欢乐的情绪终于达到了最高峰,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除夕到十五,南北街商家搭起鞭架子,对着比赛放鞭炮。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笑逐颜开。女人就像一朵朵迎春花,竞相缩绽放着她们的美丽。
光绪三十年(年)前后,黑龙江土味膏沃,移屯设庄,北大荒渐渐有了人烟,小榆树成为商业枢纽,越发繁盛起来。自齐齐哈尔(卜奎)出发,到林甸、太康、上家,再到陈家岗、小六面井、后甸子,便进入重要的哈北驿站——小榆树。那时哈尔滨还只是个晒网的小渔村,而北面来的卖粮上货的车马,往往经小榆树去千里外的辽宁营口,常停下来在此歇脚、打尖。也有把车马扔在这儿上对青山坐火车继续南下,小榆树成了他们的后方基地。
当时,小榆树筋饼就很有名了,过路的人都要饱饱吃上一顿。做筋饼的有3家,有冯德里馆子,山西人掌灶,做一些土特产品颇有品位。当然,最出名还数闫七筋饼,掌柜的叫李长贵,主灶的是闫广喜,烙的筋饼有农家盖帘那么大,都一个尺寸,厚薄相当,分毫不差。喊堂的一响,马上烧酒斟满,大锅添柴,叫勺上菜。筋饼卷上驴马烂、肘子肉或者猪头肉。小榆树的猪肉纯正味美,几瓣大蒜,兑上清汤,吃上那是满口香啊。朝庭派往卜奎骑马办事的钦差大臣,风尘仆仆路过小榆树,也要特意尝尝这儿的筋饼,一路上不住地夸赞。回来还要好好吃一顿,打包带回京城给慈禧太后及大臣们品尝。榆树筋饼越来越火,红遍全国各地了。
早些年,北大荒一到数九严冬,透骨的寒风,如刀子猛刮人脸,一迈出门就挂一脸白霜,滴水成冰,而商贸者赶着大铁车,走一阵子就得往车轴处刷油,顶着冒烟大雪,常常披星戴月在冰天雪地中赶路。遇上大雪封道,漫山遍野白茫茫,大团的雪花犹如一群群野兽扑面而来,几百上千里地跑一趟,实在不容易。
赫赫有名的王大晃大车店,就座落在现今哈黑公路西侧,经常接待这些远道来客。车店的主人名叫王冠英,穿着绸缎唐装棉袄,大套袖,头戴青毡帽,脚穿自家做的青趟绒棉鞋。人长得高大墩实,嗓门儿高,说话办事敞亮。他喝酒一气能喝五大碗,聊起天儿来那可真是有滋有味,大车店里住一夜下趟还想来。他家有70多垧地,20间房子,有两溜马圈,院里能放几十台车,打杂的就有五六个。睡的是南北火炕,烧的是豆饼、麻箍和木头柈子。此外,还有陈七爷、张庆源开的大车店,生意都比较好,都有猪肉炖粉条,当然少不了筋饼,这自然成了小榆树的招牌。
民国初年(年),后烧锅连家发的商票,在集市上广泛流通,生意四通八达,富裕人家分分崛起。这么个弹丸之地,几年功夫,商号就有80多家。兴顺裕、复元成、长发德、增寿堂、同义成,还有福兴泰、双发合、永和义、万庆德等,家家生意兴隆,个个财路亨通,比着发财。小榆树酱油、粉条、猪肉、大葱、小烧、芝麻糠等一批土特产,那时就相当有名了。交易范围辐射到百里之外,南到呼兰乐业和对青山,北到乔家烧锅,以及双庙子,东至河东塘里泡和万宝屯,西至肇东昌武,以及肇源一带。真正成了江北第一繁华商贸重镇,人居已发展到多户,山西人户。
由于晋商繁衍与影响,本地许多人也学会了做生意。米市、鱼市、肉市、熟食市、家禽市、牲畜市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十分齐全。当年的鱼市就特别热闹,有鲫鱼、鲤鱼、鳊花、闹花等等,被誉为呼兰河畔的鱼米之乡。有钱的人多起来,生活上宽裕了,原先的土平房都变成了青砖瓦房,家当也都齐全了很多,大人孩子出去穿衣戴帽都很像样了。年,有位少爷姜洪彬从哈尔滨亲属那儿弄回来一台南京嘎司汽轮机车,常拉着人过桥去松江省会大街上逛一圈,也算是小榆树那年头一种前卫风。
这里商人个个通晓生意经,又恪守信用。赶上手头紧,平日取货不必付钱,送肉、送面、送米、送酒,送货上门,时常不要现钱。小麦下来,或五月节,逢年过节保准结算,从不赖账,热情好客拉主道。精打细算,生财有道,赚良心钱,德誉四海,这是小榆树至今恪守的从商准则。
一个平常的小镇,竟出了省级领导周文华、著名作家吴宝三、国民党傅作义军副司令徐长希、朝阳军区司令员郭学谦、天津独立团团长米德福、省检察长李兴昌等一批名人,为小榆树凭添了神秘美丽的色彩。
民国14年(年),小榆树有了学校,把最出名的满清落榜举人李秀石请出来任教。当时私人诊所已有五六家,东头有姜永贵、徐子肖老中医,西医诊所有付景茹、王洪葵,还有同心久药铺、天德合药铺和义昌信药铺等。
年春,神奇的榆树根部,竟然生长出几棵葱郁的小榆树。榆林镇周边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起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榆树。榆树日益增多而繁盛,后来取名为榆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