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年“北京庙会台湾行”学明艺术团五斗斋高跷秧歌表演摄影田学明
秧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秧歌广义包含秧歌戏和秧歌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据说北京地区的秧歌戏最早是在海淀温泉一带出现,作为舞台表演的一种。高跷秧歌会是一种高度定型、有着悠久历史和严格会规的组织在清代中期以后才发展和定型,过去为宗教信仰“朝顶进香”,也就是庙会而设。现如今,北京市级非遗民间舞蹈有两支高跷秧歌会,分别是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和西北旺高跷秧歌,聚焦这两支高跷秧歌老会的历史与现状,引发我们对非遗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高跷秧歌老会的昔日辉煌
五斗斋高跷秧歌诞生在老北京的肇始之地宣武区大栅栏,“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佘家胡同内,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五斗斋高跷秧歌会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起会于清乾隆年间(约年至年间),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五斗斋的高跷秧歌在为慈禧六十岁祝寿表演时,慈禧对秧歌中“小头行”的表演十分赞赏,特赐“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儿发”,并从此名声大振。延至清末,由艺人宝三、项六、焦文汉为会头,参加过各种庙会活动。及至军阀混战时期,花会活动处于低潮,至民国二十几年后又逐渐兴旺。建国初,该会会头李贵金去了新疆,行前把道具行头变卖一空,花会活动中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宣武区大栅栏街道杨梅竹斜街的龙华刻字铺、德胜轩茶馆、双顺永麻刀铺、忠信自行车铺等四家商号发起,请苏宝泉(年-4年)、任丰瑞(年-年)等传授秧歌技艺,继承了原秧歌老会的传统,重新置办行头道具,成立起一档新会,会名为:“华德永信、合街公议、太平歌唱秧歌会”。年后,由会头任丰瑞、张全增、王敬贤等人组织恢复起秧歌会,取名为“宣武区职工业余高跷队”。
五斗斋高跷秧歌是文跷,极具京味儿的特色。表演特色首先以唱为主,唱腔丰富,运用京腔大韵,声音高亢婉转,锣鼓点独特,形式多样。唱词的内容多是劝人学好行善,或是神话传说,即兴作词,借景生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秧歌会最早有十个角色,有大头行、小头行、武扇、文扇、樵夫、二锣、丑鼓、俊鼓、渔翁十个角色,人物装扮是《水浒》中的各色人物,如大头行是武松装扮,小头行是燕青打扮,武扇是是施恩打扮,二锣为孙二娘打扮等,演出突出请逗十相,由武扇轮番请十个角色出场表演,各俱特色,有唱有演,诙谐幽默。五斗斋高跷秧歌除了踩跷之外还有地阵表演,其中地蹦子是一大特色,在大头行的指挥下进行各种队型和表演变化以及锣和鼓点的变换。
北京城还有素有“天下第一会”美誉,曾受封皇会的西北旺高跷秧歌。西北旺万寿无疆万寿秧歌成立于清嘉庆六年(年),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相传村民郝大筲向关老爷发愿而承起。光绪二十四年()承差颐和园,受封皇会,此后又传承八代,目前会众五十余人,御赐的龙旗至今保存,在北京各会档中十分罕见。这档高跷会也属于文跷,共有十二个角色,据传他们分别由十二个精灵转化而成。秧歌特色是以扭、逗、走阵图、摆山子等表演动作为主,间以展现一些个人技巧。西北旺高跷的表演形式可分为走街、大场、小场三种表演形式,表演时给人以人文静、优雅、和谐之感。该会现存秧歌唱曲五十余首,曲调高亢,腔韵悠长,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五斗斋高跷秧歌和西北旺高跷秧歌都发源于北京城,都以文跷著称,在民间均有多年辉煌的历史,都曾受到过皇家的赞赏,五斗斋在慈禧掌权时名声大震,西北旺高跷秧歌还受封皇会。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高跷秧歌不仅具有高跷秧歌的普遍特征,在历史上都以演唱秧歌唱词唱段为主要内容,各角色的唱、念、做、打无所不包,如同一幕幕民间小戏,表演题材广泛表现世俗阶层生活、忠贞豪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传说故事、历史典故、民间风物等诸多方面,而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两者的发展现状都不容乐观。
高跷秧歌的传承现状
两个秧歌会作为北京市级非遗高跷秧歌,“非遗”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都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都面临这以下问题。
高跷秧歌在当代不适应年轻人的喜好,无法作为兴趣爱好而广泛传播。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冲击下,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的高跷秧歌失去了兴趣。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很多家长内心喜爱但却害怕孩子因为练习高跷受伤,觉得高跷是一项危险的活动,所以很少有儿童学习高跷。高跷演唱和表演技艺无法传承的问题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长,显得越发突出。高跷秧歌扮相也没有舞台化的精致与美观,年轻人觉得很不好看,也不愿意去学习。
口传心授的高跷唱功基本失传。北京地区高跷秧歌演唱的普遍特色为高腔,该腔高亢激越,表演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唱曲内容通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宣传的忠、孝、节、义等,具有很好的学习和教育意义。但是,秧歌唱腔的表演需要的是经验,有些完全是口传心授,由于其唱法难以学习、节奏缓慢而不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导致秧歌唱曲也濒临失传。
面临着保护与创新的发展瓶颈。北京学明艺术团作为五斗斋高跷传承团队,在4年和张全增老人举行了拜师学艺,艺术团组织了七名有功底学员参加学习。当时,张全增老人年事已高,学员们根据口述,学习秧歌的技巧、摆阵和角色表演,实际掌握学习的表演已经和原汁原味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看来,由于人们欣赏审美的变化,现如今的高跷秧歌的传承已经无法恢复当年花会的盛况,不知不觉中,高跷秧歌在表演上都已经弱化了传统的唱念和表演程式,五斗斋高跷秧歌已经光舞不唱了,而是增加了舞蹈表演的性质。西北旺高跷的秧歌唱曲目前大多年轻人都听不懂,现传承也淡化了演唱,只有在妙峰山进香时才群唱一曲“小五佛”。
高跷秧歌传承弱化了历史的民俗功能性。随着城市的商业化的进程和乡镇街区功能的变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五斗斋高跷秧歌现面临无活动场地及后继无人等问题。海淀区的西北旺村的高跷秧歌是以村落活动为载体,秧歌会因本村的关帝庙而兴起,数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围绕关帝庙的踩街活动,目前会中成员以五十岁以上的居多,三十岁以下的寥寥几人。近年来由于村落搬迁,占地转居等,原有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很大变迁。村民们虽将庙宇修缮一新,但由于一些政策、机制的原因,关帝庙一直未能重新开放。如此,高跷秧歌的活动就被简化成居民小区前马路上的表演,而会中原有的参驾、进香、踩街的传统仪式被逐渐遗忘,目前所见的只有广场上的高跷技巧表演了。
高跷秧歌的保护与发展前景
五斗斋高跷秧歌自5年申遗成功后,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原宣武区文化馆、北京学明艺术团共同制定了三年保护方案,通过从文字档案、影像音像资料的整理,集中保护五斗斋高跷秧歌的相关资料,为传授技艺工作的不断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宣武区文化馆和大栅栏街道积极提供演出市场,尽量为五斗斋高跷秧歌传播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利用媒体开辟宣传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学明艺术团也积极协调中小学校,开辟第二课堂传承高跷秧歌,来提高中小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弘扬北京非遗舞蹈文化。在三年里,通过政府的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北京学明艺术团用自己的队伍积极复原五斗斋高跷秧歌,五斗斋高跷秧歌是以唱为主的文跷表演形式,而这一部分是通过口传身授最难掌握和学习完成的部分,年轻演员无法掌握演唱的技巧,田老师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他在传承中大胆创新,在演出中有意增加了技巧、摆阵和舞蹈的部分,弱化了原来边舞边唱的艺术形式。学明艺术团在申遗后的三年中,曾出访过埃及、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在奥运系列演出中亮相。而现如今,学明艺术团的高跷秧歌队伍已经没有了传承人,演出队伍也没有了,田老师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可以与学校合作进行舞台创作实践,将五斗斋高跷秧歌的历史与价值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高跷秧歌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曾经高跷秧歌的历史盛世,用一种更为精致的舞台装扮和戏剧表演形式来进行演绎,在传承中创新与传播,把这个“绝活”变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传播。
西北旺高跷秧歌也在申遗后,现对历史资料、高跷技艺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