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悠悠分水成长中的第一次在学校 [复制链接]

1#

作者:黄良起

从小到大,我上学读过五所学校,分别是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

五所学校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我也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居住和生活。

从小到大,我主要是在学校里度过。

从儿童到成人,接受外界事物逐渐增多,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越来越多。

在走出校门之前的十几年岁月,构成了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履历”。

我出生在农村,环境是山水田园,周围是农耕人家。

从出生之后,眼看到的,耳听到的,在我心中就形成了印象。

许许多多事物,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

我印象深的,是我进学校后所接受到的众多的“第一次”。

我出生在民国时期,解放前我上小学,读到三年级。

我上的初小是在本村,茆源村。

第一次进校,就见用柏树枝搭起来的牌楼屏,上面点缀着花朵,老师同学在笑迎新同学。

这场面使我增加了好感,开始喜欢上学校。

后来看到了教室上方有固定横幅《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校正中墙上挂的像,老师说是孙中山先生。

校大门两边是”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墙上还有一些标语和图画。

村里小学老师是一名外地的教师,年岁不小,看他写的字很好。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有了一个像样的操场,有撬撬板、秋千等活动器材。

老师安排的体育活动中有一项是类似足球的竞技运动,用棉花紧裹成一个球形,用线捆紧,略有弹性。

比赛时分两队,用脚踢,踢进球门算赢。同学们喜欢这种运动。

学校置一风琴,老师教了许多歌。当时的小学教材较简単,课文不很多。

学校的老师和村校长协商补充教学内容,増加课目,请村里有文化的人来教补充课目。

我记得并印象深的是一位徐老师讲历史课,一位何老师讲公民课。

徐老师讲历史从原始社会讲起,讲得很生动。

我第一次知道一些古代知识,如人是从像猴子的猿猴变来的,古代有皇帝,有孔夫子等。

《公民》课是民国时期的政治课,何老师讲了许多基础知识,如三民主义,五权,等等。

教我们读《总理遗瞩》,要求背下来。之后学校毎天早晨上课前都全体肃立,在孙中山前,齐念总理遗瞩。

通过这两课的讲解,我们学生的知识增加了不少。

那时是民囯时期,国庆节是10月10日,过节是举行“提灯会”。

学校组织学生,每人提一灯笼,在村里边游行边唱中华民国国歌。

民国时的儿童节是4月4日,学校也热闹过节日,唱歌跳舞,游艺话动。

当时学校还组织了童子军,进行列队训练。每学期要进行一次“远足”,全体学生步行外出一次。

我记得去过几里以外的白云庵,罗佛殿等地。学校白天上课,晩上还要到校学珠算,学唱歌,学生们基本掌握算盘的用法。

我所在的小学的学生,开始只是本村儿童,后来外村也进来一些学生,班级也分为两个班。

我在解放前的小学读书,每一个进程都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现能记起的有不少。

在村小学时,我第一次知道,选举时计选票,用“正”来统计票数。正字五笔,计数好计。

在读小学之前,长辈要我在家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请一位淳安来的老先生教。

老先生讲的很多,我懂的不多,略知一些。文字方面,认识了一些字,也背了一些书上的文。其中百家姓最熟,在小校里,老师见我知道许多姓,说我不错。

年之后,时代到了新中国。学校变了,原挂的孙中山像改成了毛泽东主席像,我是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像。原有的外地老师己回老家,由本地老师教我们,教材也完全改变。

在新旧交替之时,学校来了解放军,教我们唱歌,唱《解放区的天》《你是灯塔》等,学校老师也教我们唱《国际歌》。

记得当时把最后一句“英特那雄那尔就一定要实现”是教我们这样唱:“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

年贯彻宣传新婚姻法,学校的仼务是组织秧歌队,那家有自由恋爱结婚的,就到那家去唱歌扭秧歌闹场。我们小学的秧歌队逐渐有了名气,后来连外村外地的人结婚也来请我们去贺新婚。

在村小读完四年级后,要读高级小学。那时必须要到合村才能读高小,我就在大人的带领下,进入了合村完全小学,读五六年级。

合村是当时区公所所在地,地方大人多,对住在小山村的我来说,是到了“大地方”。

我也第一次看到“大商店”、饭店、剃头店,那剃头店有大幅画也是第一次看到,有南京中山陵和上海外滩的大幅照片。

我注意到,店里有“大风扇”。那时没有电,天热时要扇凉,店里就制作一大的扇面,用竹竿通撑着,横吊在上,一排三四个。竹杆用绳牵引,下面用人力脚踏,踏一下上面扇子晃动扇一下,整个房间都有风。这是好办法,我特别好奇。

合村完全小学有多年建校史,学校设施较完善,老师看上去都是年长老教师。

学校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有多个班级。学校课程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多方面,我是第一次接受各方面的知识。

学校举行一些活动,如文娱晚会、书画比赛、体育运动会等。除课程知识外,学校还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讲一些知识,如卫生知识、文化知识,其中在端午节介绍端午的来历是纪念屈原,对我印象很深。

学校有一台用干电池的收音机,经常组织大家收听节目。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无线电广播。年斯大林逝世,学校组织全校收听广播。

学校组织远足,一次是到百岁坊看玉瑞寺,我看到寺庙规模这么大,佛像这么高,很吃惊。

玉瑞寺是千年古寺,是杭州灵隐寺的前身,有文献记载。该寺在“文革”中毁坏,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寺匾由赵扑初题写。

重建的玉瑞寺已不是原样,原貌我还记得。

还有一次是远足到印渚埠,我们走到砖山埠,要过河,是乘渡船,我们上了船,船开了,见山慢慢向后移,大家叫起来,我感到很好奇,这是我第一次坐船的感觉。

上岸到印渚大街,是见到比合村更大更热闹的地方,街上市面的叫卖声,我记忆犹新。

合村距离我家乡25里,步行,要翻一条麻岭。

我每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日下午到校,两年下来,我的脚力也提高了不少。

到合村是我第一次离家外出过独立生活,生活自理也在这里开始。

合村的语言与我家乡不同,我也逐步学会第一种外地方言。

年,我考进了分水初级中学。开始了中学的历程,也是到了一个新地方,一座县城,眼界又扩大了。

分水县城不算大,我在课余总喜欢到街上走走,看一些从未看到的东西。

在分水街上,店很多,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新华书店,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我喜欢的有好多书的店。那时没钱买书,就赖在书店里看书。吸引我的书很多,我看的很贪。

在分水中学时,我一上街,跑书店是必须要做的一件要事。

在分水街上看到的新鲜事也不少,例如茶馆店说书,茶客边喝茶边听书。

我后来看了《水浒传》,见说书的说水浒,我也进去听个片断。茶客见我年小,好奇的看看我。

分水街上常有在街上唱小调的,卖膏药的,卖蛇药的,我看看新鲜。一次,有外地来拉洋片看西洋镜的,我也去看了一下,内容是介绍苏联建设成就的照片。

分水有戏院,演越剧,我看过几次,这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正规的剧团在正规的戏院演出。

分水初级中学每年招两个班,全校共6个班。课程有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外语,我学的当然是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

在初一初二时分水还没有电,晚上教室点的是煤油气灯,宿舍则是小煤油灯。

到初三,分水首次有火力发电,我也第一次见到电灯。

在初一时,分水首次有了电影,我也第一次看到银幕上活动的图像。

我记得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易北河会师》是苏联黑白片,是记录二战结束后美苏军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的情景,当时我看不懂,只知道电影是这么回事,看到了外国人的形象。

第二部影片是中国故事片《钢铁战士》,内中的小战士我印象很深。

没有电,我走到后面,见一台机器在哒哒响,是火力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样才能放电影。

据说是从船上从桐庐运来的,那时分水江可以通船,可通到印渚埠。

分水中学有一个不错的图书馆,有数量不少的书和许多杂志。

我也成了常客,有空就去。看杂志,借图书。看的杂志有《科学画报》《电影故事》《民间故事》等,借的书比较多,图书馆管理员搞熟了,他会让我进去挑书。

在分中,我看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西游记》,回到家乡,对家乡人会说说吹吹。

在分中,一进校就看到了古碑《唐状元施东斋读书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位唐代古人在这里读过书,具体情况就不知道。

但分中这碑让我记住了一辈子,后来也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