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
一次看“日寇侵华遗留武器展览”,是一个个人收藏展览,展出的都是些生满*锈的枪支、炮弹、手雷、*刀、医疗、日用品等。里面的东西上面隐约可以看出日文字样,有的用中文标注是日本产的什么什么。而那些枪支弹药之类曾被什么人用过,就说不准了。日*侵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人所共知,这种展览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不要忘了这段历史。而里面的一些武器的零件和不完整的枪支,却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记得小时候,我家的院子里也有一些枪管、枪栓之类的东西,放在一堆破烂里,我还常拿着玩儿。还有成打的旧纸币(大概是我爷爷在解放前挣的,虽然已经不能用了,成为废纸,但还是舍不得扔掉)、做毽子用的大钱(铜质,圆型方孔,上面有字,但写的是康熙通宝还是乾隆什么,那时并不认识,所以除了用来做玩具之外,也不把它们当作一回事)、成堆的连环画本、发*的书籍、很旧的字典,等等,如果当时认了真,注意搜集收藏下来,现在恐怕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我知道,对古物的收藏,若能成为一种精品,大概总要经过几代人的承传接力。但也有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成功的,这在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机会很多。比如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年纪不大的人搜集了几万枚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甚至单用一个样式的像章就能摆出天安门的图案,令我羡慕不已。毛主席像章是在刚有第一枚的时候,我就拥有了的,可是我为什么没有这个心计呢?再如粮票、棉花票、肉票,其他种种日用品的供应票等等,现在都有人收藏,而且有了成绩。而这些东西,当时在我也都是很平常的,只知道一尺布票能用钱买一尺布(票只是一种数量标志,钱是不能少的),不知道十几年后,它就有了解释一段历史的作用。因为年纪小,不知道什么东西有用,更不知道什么东西将来会有用。但年纪大了之后,有了这样的辨别能力了,仍然不去实践,那就是缺乏经营的头脑了。比如收藏电话磁卡、电动玩具之类,我都可以做的,然而都没有做。物质的积累,需要有钱做后盾,没有钱,只能徒唤奈何。比如连环画,我小时候书店里多的是,是在文化荒凉的年代一种独占熬头的读物。不论什么内容,都可以用连环画来装载,小说,戏剧,诗歌,电影,故事,历史,甚至那时独领风骚的样板戏,都可以在连环画里看到,可以说当时的连环画成了装载一切文化的大库。而那时的连环画画得也精美、形象,是现在的所谓卡通画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价钱也不贵,几分钱到几角钱一本。如果是名著改编的,那么几角钱就可以买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名著缩写,要想了解名著的大概,没有比看连环画更方便的了。那时我最向往的就是把书店里所有的连环画都买下来,但虽然便宜,钱还是不允许。所以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在精神上积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已经能给家里挣钱,所以除了上班之外,就可以不干活,自己安排时间了。有个邻居和我是好朋友,后来当了兵,复员以后到了外地去工作。那时人们告别都习惯买一个日记本写上几句话赠送,所以他在复员时给别人买了很多日记本,别人也一样又买了日记本还回来,所以他家里有很多用不着的日记本。我就去找了一些大一点的,把上面的赠言撕掉,当作我的日记本用。我用这样的十几个日记本,分别记不同内容的东西。除了笔记之外,还收集杂志上的小说和装订报纸,好在那时的出版物少,我是几乎把所有报刊都看遍了。几年下来,倒也积累了不少。但后来还是中断了,那最大的原因当然是懒惰,另外的原因就是出版物太多,水分太大,无所适从了。本文已经分页:【1】2赞